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思政理论 >> 正文

当代青年学子助力中国梦的“大格局”

发布者:李桃、曹春梅 [发表时间]:2025-01-07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代码:N21XGMY001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 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大二各专业学生

案例撰写人:李桃、曹春梅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主要适用于本课程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辅助教学。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案例主要介绍宜宾学院优秀毕业生、“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严克美毕业后弃城回乡、扎根乡村服务基层,一步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她将把自己的“小我”融入人民的“大我”之中,让自己的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宜宾学院时对宜宾学院学子“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殷殷嘱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在讲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容时涉及到“实现中国梦必须汇聚中国力量”,而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进步,多次勉励大学生要把励志成才与铭记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号召大家到基层去、到边远地区去、到社区去、到农村去,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临近毕业,大学生们是留在繁华的大城市寻找人生价值,还是回到家乡服务基层?是坚持考公考编“一步到位”,还是自主创业摸爬滚打?大学生择业面临着许多选择,存在着许多困惑,同时也有着许多的职业偏见。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梦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历史使命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如何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

本案例从介绍青年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典型事迹出发,既引导学生聚焦相关知识点,讨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就业观等问题,也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从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面关注自身应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第一,让学生明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面临的时代主题,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第二,大学生要以实践之名致敬梦想,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宜宾学院时对宜宾学院学子的殷殷嘱托那样,“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在基层一线上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在创新实践里积累经验。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

学生在课前对本校大三、大四学生开展择业就业情况调查,了解他们对就业以及职业选择的看法。

(二)课堂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讨论:职业选择与历史使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大学生在人生选择和职业选择时应树立怎样的观念?

(三)案例展示

通过案例展示回应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困惑,澄清职业选择的误区,讲清职业选择与历史使命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提升

教师在解读案例时不仅从理想和情怀的角度展开,还可以有一定的拓展,向学生介绍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就业而出台的相关规定和支持措施,从而坚定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决心和信心。如:国家通过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资助政策引导大学生投身基层。

四、育人效果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涵盖了课前调查、课堂讨论、案例介绍、教师总结等环节,在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案例的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