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思政理论 >> 正文

调查研究——实践出真知

发布者:唐洁 [发表时间]:2025-01-07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代码:N22XGMY001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本科大二学生

案例撰写人:唐洁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案例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案例选用《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成片贫困区》《习近平总书记精确识别贫困户的“四看法”》《习近平总书记来宜来川调查研究》的新闻等为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在学习和工作中重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自主调查研究的学习方法、群众工作的能力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坚定“四个自信”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进而发自内心被马克思主义真理所折服,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勇担时代重任、奋发进取。

   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1.通过雨课堂提前发布课堂主题,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调查研究主题”的资料和相关视频的预习作业。2.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雨课堂弹幕等方式分享交流(实现全员互动参与)3.教师总结引导,引导学生理解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4.雨课堂发布课后思考题。

教学方法结合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推送

雨课堂推送马克思相关资料——发布预习课件——明确课堂讨论题目。上课前查看学生的课件预习情况,督促未完成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以此来保证课中进行有效地讨论与分享。

雨课堂推送学习资料和问题链:(1)学习资料a《跟着总书记学调研》(选自《学习强国》主题教育)、b《习近平总书记来宜来川调查研究》(选自《新闻联播》)。(2)发布课堂问题问题1:精准扶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以后提出来的?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精准扶贫以后,对扶贫工作又做了哪些事情呢?问题3:调查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有什么联系?

导入课程

2023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全体党员尤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要特别重视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等相关论述,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做到调查与研究并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三)新课讲授

一、从实践决定认识角度理解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问题一: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

调查研究。(学生弹幕互动)

学生课堂分享:同学们分享习近平总书记的调查研究的足迹。

案例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从一定要“看真贫”到务必要“真脱贫”,坚定地把历史责任扛在肩上。太行深处,沿着结冰路面走进骆驼湾村低矮的泥房,嘘寒问暖,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武陵腹地,在石拔三家黑黢黢的木屋里拉家常,握着老人的手亲切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大别山区,更换三种交通工具来到金寨大湾村,逐页翻看贫困户汪能保的扶贫手册,强调“不能忘了老区人民”……

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赴浙江调研后,首次正式提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

老师讲解原理: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角度,分析国家做决策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老师讲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1)从国家工作开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国家政策与战略出台的国情状况。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实践需要推进了政策的出台,社会发展、科学进步。(2)从个人成才角度,引导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初步的实践经验与社会经验,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建设中。

二、从实践到认识的运动过程了解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题二:同学们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调查研究,学习到了哪些调查研究的方法呢?

蹲点研究、解剖麻雀、走访调查等。(学生弹幕互动)

学生课堂分享: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学习工作方法的启示

案例二: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2015年6月18日,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谈到精确识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这套法子,是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符合实际、形象直观、便于操作,习近平对此给予了肯定:“‘四看法’实际效果好,在实践中管用,是一个创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老师讲解原理:

老师讲解从调查研究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实际,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通过科学的思维加工,把感性材料加工成概念和理论,即形成认识。把调查研究获得的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也是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过程。

如何才能顺利从感性认识上升了正确的理性认识1)从国家工作开展的角度,国家做出决策要“接地气”,调查研究须从群众中来,形成的理论指导也要到群众中去。另外,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网络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重视社情民意网络表达渠道,比如,围绕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进行网络征求意见,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854.2万条。在广泛问计于民的基础之上,专家和学者反复论证,形成科学的结论。这是新时代调查研究到理性认识的路径2)从个人成才角度,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有问题意识,做论文、做主题探究时,合理设计有效问卷调查,广泛开展访谈调查,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的基本功,引导学生系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而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所折服,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导学生积极求索、奋发进取。

布置课后作业:用雨课堂公告功能向学生推送课后作业——跟着总书记学习调查研究,请新时代大学生谈谈调查研究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育人效果

运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分享,课堂弹幕等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进行学习,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自信;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体现“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