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思政理论 >> 正文

同一起点 不同归宿

发布者:余晓敏 [发表时间]:2025-01-07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代码:N19XG16002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大一学生

案例撰写人余晓敏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四章第二节第三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中共一大代表是我党的创始人和先驱,大浪淘沙,其不同的人生归宿是“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教育我们,只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通过对中共一大代表命运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中共一大的认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党靠拢,在实践中端正入党动机,做名副其实的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忠于信仰,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将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与课堂讲授相结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党的革命事业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要珍惜并懂得感恩;同时也认识到理想信念、党性原则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中共一大代表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来导入新课,教师以图文的方式呈现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资料,梳理中共一大代表的结局并分类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中共一大代表会有不同归宿帮助进一步意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课程

以问题“中共一大有多少位代表参加,分别是谁,各自结局如何”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新课讲授

①以图文的方式呈现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上海李汉俊、李达;武汉董必武、陈潭秋;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张国焘、刘仁静;广州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他们代表着50多名党员。两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出席了大会。

②布置课堂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文献资料或官网材料等梳理中共一大代表的结局并分类,同时由小组代表陈述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南陈北李——陈独秀与李大钊同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但是他们都没有参加中共一大。参加中共一大的十三位党员代表,可谓马克思在中国的十三位门徒。在这13位代表中,有些人的一生是革命的、光辉的、伟大的一生。像毛泽东、董必武,后来成为中共领袖、历史巨人;何叔衡血洒疆场,壮烈牺牲;邓恩铭、陈潭秋惨遭杀害,英勇就义;王尽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有的人因与陈独秀、张国焘矛盾较深,加之个性独特而宣布退党,如李汉俊、李达,但他们脱党而不放弃信仰。然而,也有几个如同鲁迅先生所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包惠僧、刘仁静便是如此。其中,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弃信仰,叛变投敌;包惠僧、刘仁静历经曲折,迷途知返。

课程小结

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中共一大代表会有不同归宿,突出理想信念、党性原则、组织纪律等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只有真正意志坚定的革命者才能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敬仰,从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认识。

四、育人效果

通过课堂作业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于中共一大召开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认识,并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我党的政治认同感,使其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