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代码:N22XGMY001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大二年级学生
案例设计者:刘鑫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四章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属于整门课程当中的政治经济学模块,对应的知识点是“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节课讲解中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增强“四个自信”,深刻认识科技强国战略,从而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案例内容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引出主题
雨课堂推送无人工厂相关视频(“中国十大最震感的无人工厂”),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在雨课堂上形成词云引发对人工智能的初步认识。
探究技术进步的意义: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能极大解放人的劳动。
(感悟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深刻认识科技强国)
(二)分组讨论,加深认识
通过富士康自动化生产线的案例,分组讨论无人工厂的出现是否说明人工智能正在替代人类劳动,进一步认识人工智能的本质。
机器和人工智能都是人的劳动产物。
(认识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场景设想,升华认识
设想特殊场景思考——“当资本家将工厂里的人全部换成机器时还存在剥削吗?”,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密切相关。
当资本家将工厂里的人全部换成机器时仍然存在剥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导向人的解放,而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桎梏。
人工智能创造的财富归谁所有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区别。
(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坚定“四个自信”。)
(四)结合实际,反思自身
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人工智能,加深对专业定位和人工智能发展的认识,积极投身到科技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求真务实,拼搏创新 。)
(五)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总结知识点,布置课后活动。
思考:中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无人工厂等技术造物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四、育人效果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理解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更重要的是看到无人工厂的出现并不会使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密切相关。人工智能的使用是好是坏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这也是推动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和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感悟科技进步的中国速度,努力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