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思政理论 >> 正文

一个人能顶几个师

发布者:张梦 [发表时间]:2025-01-07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代码:N19XG16002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大一学生

案例撰写人:张梦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应用于专题七“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中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知识与情感并重。通过案例分享,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导致团结抗战局面出现的危机和中途妥协、内部分裂两大危险,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基于案例人物的介绍,加强对老一辈革命家传奇经历的了解,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本次课将国民党所制造的第三次反共摩擦与熊向晖的传奇经历相结合,用熊向晖英勇斗争、甘于奉献、不负人民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教学设计:由古及今,鉴古知今。通过讲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传奇人物青年熊向晖的信仰建立与隐姓埋名潜伏十余年的经历,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点、了解历史背景的同时,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使命感。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1943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顽固派乘机要求中国共产党“解散”,蒋介石密电驻守西安的胡宗南调动十万兵力闪击延安。这个绝密的作战方案还没开始执行就在报刊上被曝光。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质问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革命舆论和军事准备相结合的方针,充分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蒋介石和胡宗南都感到错愕,最后只能放弃闪击延安的计划。

这与一个人有密切关系——熊向晖。(照片展示)

(二)新课讲授

熊向晖是胡宗南的机要秘书,负责处理机密文电和日常事务,深得胡宗南器重。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熊向晖考上清华大学,秘密入党。抗战后,熊向晖被胡宗南选拔成为他的侍从副官,后来还成为胡宗南的机要秘书。1943年熊向晖得知“闪击延安”这一绝密计划后,当即向延安报告,党中央才得以及时揭露和制止。

熊向晖在国民党潜伏十多年,始终初心未变,多次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被毛泽东称为“一个人能顶几个师”。实际上,熊向晖家庭环境非常好,父亲在国民政府任职,本人也非常优秀,17岁考上清华大学,后被胡宗南赏识,他本可以平步青云,或者成为一名学者,或过上其他安稳的生活,但是他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路,他的传奇人生源自于他的信仰。

(三)设问讨论

设置问题:熊向晖在确立自己信仰的时候就是17岁,和同学们年龄相仿,那么你们现在的目标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同样要有时代担当。

四、育人效果

熊向晖的传奇人生,是英勇斗争、甘于奉献、不负人民的一生。在本堂课中将他的经历与国民党所制造的反共摩擦的知识点自然融合,向同学们介绍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对这一教学案例的设计,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须注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培养能在各行各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躬身实践的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