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传播学
课程代码:N19ZY08104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
授课对象: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
案例设计者:熊若柳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十二章“主要的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个知识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国庆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重大庆典事件,相关新闻报道对内对外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大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同时对媒介事件进行议程设置,为大众构建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认知,从而进行宣传,引导主流舆论。通过对国庆70周年的媒体报道,挖掘中国符号、中国故事和中国议题,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合格公民人格。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传播学》是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思政教育内涵丰富。结合习近平到宜宾学院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本课程通过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利用课堂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思政元素教学素材,建立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体系,重视课程教学与中国优秀文化故事、文化精神相融合,把文化自信、国家认同、爱国情感、民族精神等融入到《传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设计思路:依据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使传播学理论与公共关系实践深度融合,夯实学生对于“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认识,初步具备运用媒介议程设置理论解决公共关系实践问题的专业能力。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以案例贯穿教学的核心线索,设计“案例-讨论-反思-检验-应用”递进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案例中了解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并能够积极运用该理论到公关活动之中。
教学方法:在《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的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自主学习方法等教学方法,利用教学多媒体,通过《人民日报》微博平台的“国庆70周年报道”的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案例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学生提前预习教学内容,同时,搜索国庆70周年在微博平台上的相关文字、视频等资料,了解该事件的媒体议程设置过程。
②观看视频:《国庆70周年》视频
③课前讨论题目:如果你是《人民日报》微博编辑,你会提出关于“国庆70周年”什么议题?为什么?
(二)导入课程
通过前期的预习,同学们发现在国庆70周年事件中,微博平台有哪些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并讨论这个议题的属性和产生的传播效果。
(三)新课讲授
环节一:讲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概念和特点。“议程设置功能”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传媒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环节二: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研究的着眼点是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分组课堂讨论: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微博平台关于“国庆70周年”事件,有很多议题,请各小组推选一个最喜欢的议题,并说明理由。
环节三概括和总结:媒体呈现出议题的频率和属性,影响了公众对议程的关注和重要程度排序。
(四)巩固提高:
发布课后作业,如果你是《人民日报》微博编辑,你会提出关于“国庆70周年”什么议题?为什么?
四、育人效果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元素,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国庆70周年”的内涵和精神,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多种场景、丰富人物、精彩的故事,唤起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塑造其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核心价值观,充分落实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