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文史哲学 >> 正文

尊重生命价值,理性反对自杀

发布者:唐蔚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生命伦理学热点问题研究          

课程代码:N19GX08010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          

授课对象:全校各学部各年级选课学生

案例设计者:唐蔚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应用于第五讲“关于人的生命终结话题的争论”部分知识点:从伦理学角度讨论自杀的合理性与个体态度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通过分析近年来热门的相关自杀案例,呼吁大学生树立正确严肃的生命价值观,理性对待个人生活挫折与社会压力,自强自立,克制自杀冲动,并反对和阻止身边人的自杀事件。引导大学生严肃理性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反省人生意义,慎重看待人生挫折,反对大学生自杀并避免遭受社会、网络等层面的不良舆论影响,防止大学生产生自杀冲动、自杀行为,尤其是防止大学生遭到网络煽动参与集体自杀自残行为。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本案例通过分析近年来热门的相关自杀案例的过程、心理机制及社会影响,从伦理学角度剖析自杀现象的社会原因、道德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及社会后续反应,分析自杀事件对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多方面影响,讨论自杀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反对轻率自杀、报复性自杀/自残,呼吁大学生树立正确严肃的生命价值观,理性对待个人生活挫折与社会压力,自强自立,克制自杀冲动,并反对和阻止身边人的自杀事件。通过本案例的使用,引导大学生严肃理性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反省人生意义,慎重看待人生挫折,反对大学生自杀并避免遭受社会、网络等层面的不良舆论影响,防止大学生产生自杀冲动、自杀行为,尤其是防止大学生遭到网络煽动参与集体自杀自残行为。

设计思路:案例导入—讲授新课——主题升华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本课通过讨论近年来多例知名自杀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自杀和集体约定自杀事件,导入对自杀行为的社会原因、道德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及社会后续反应的分析。首先辨析了事实自杀与自杀声明/自杀表演的区别,其次讨论了自杀的基本意图与情绪投射逻辑,指出绝大多数自杀行为都是基于面对现实困境的绝望表达、逃避、反抗与变相承担责任,同时还指出,部分自杀行为是基于猎奇、情绪波动与道德绑架或心理诱导,让听课学生充分看清自杀事件背后的逻辑,逐步清除到学生对自杀者的不当想象与过度同情,进而思考自杀者动机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对自杀行为的价值产生质疑。

接着,本课分析自杀事件对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多方面影响,充分展示自杀行为的广泛而持久的舆论和文化伤害、对家人朋友的情感伤害、对无责任相关人员的连带伤害等残酷结果,引导听课学生讨论自杀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让学生对自杀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价值观和情绪上反对自杀行为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效,从而引导听课学生反对轻率自杀行为。

最后,本课讨论普通人面对现实困境和猎奇诱惑的正确态度,反对盲目猎奇与依附人格,反对极端化的情绪式表达方式,反对以死亡逃避现实责任,反对以消极方式反抗社会不公,反对以极端方式变相承担责任,主张理性坚强、自强自立、负责任地面对困难、以正确方式反抗社会不公。这样就可以消解掉自杀的主要诱因,让听课学生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坦然面对,绝不产生自杀冲动。

四、育人效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过程,听课学生普遍反映,首先是清除掉了以往对于自杀者的盲目的同情与共情,开始反思自杀行为的社会影响与现实价值,其实是开始反思,当自己面对类似的猎奇诱惑或者困境时,自己应当如何应对,并普遍表示,自己会理性冷静地看待现实问题,不会冲动盲目,必定会考虑对社会、家庭和他人的伤害影响,当面对他人出现自杀冲动或自杀行为时,一定会尽力阻止,避免自身受到连带伤害。简言之,本课成功帮助听课学生树立正确严肃的生命价值观,理性对待个人生活挫折与社会压力,反对自杀,并反对和阻止身边的自杀事件,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与思想道德修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