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综合日语3
课程代码:N19ZY04078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国际教育学部
授课对象:2022级学生
案例设计者:罗倩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运用于《新经典日本语第二册第10课旅行》中的知识点:乡村振兴:农村也可以把生活过成诗。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通过列举某知名生态旅游村,带领学生回顾某些贫困村落是如何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以及自身努力过上脱贫致富好日子的艰难历程。案例重点强调国家为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特别是乡村振兴,生态扶贫,生态旅游园区建设等,以及这些政策在改善农村民生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认同。通过老百姓不畏艰难险阻摆摊贫困的案例让学生对脱贫百姓产生敬佩之心,从而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不断战胜学习工作中的困难。总之,通过案例讲解最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全局意识,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现今环境下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本案例通过举例宜宾安石村生态旅游村的脱贫历程,让学生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增强“四个自信”。通过讲解脱贫攻坚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自觉为社会主义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意识,全局意识。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学生可以了解到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思路:问题导入(激发兴趣)——新课讲授(内化于心)——主题升华(外化于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过在宜宾市内旅行的经历
(二)新课讲授
在学生回答后介绍宜宾李庄附近安石村的情况。宜宾安石村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村,近年来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果。村庄的环境得到了改善,旅游业也得到了发展,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如今安石村获得“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然后,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之所以安石村能够得到现在的发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回答,教师总结。
(三)主题升华
教师总结;乡村振兴是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生态旅游村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首先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从而改善民生状况。其次,生态旅游村的建设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在生态旅游村中,游客可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历史,同时也可以体验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等,这些都有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我们的大学生就是生力军。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和发展中,与村民一起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从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学生还应该具备全局意识,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意义,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应该了解现今环境下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任。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学生可以了解到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育人效果
在《综合日语3》课程中融入思政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有关问题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用日语传递中国信息的能力,在文化对比环境中学习语言,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通过思政教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明显,并对专业其他课程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表示思政内容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思想内涵,提高了文化理解力,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立志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与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