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小学生成长研究
课程代码:N19ZY38070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教育学部
授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2022级大一年级学生
案例设计者:刘薪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八章“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第二讲内容“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中“意志品质发展的自觉性”知识点。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围绕“意志品质发展的自觉性”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鲁迅在课桌上刻‘早’字”,通过该案例细节故事的展现,在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追慕“迅哥”的风采中,突破该知识理解的重难点,并有机融于生活,学以致用。该案例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映射,有机融入了“勤于观察、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实践意识、人文情怀”等思政元素,让学生认识到意志自觉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 “鲁迅在课桌上的刻‘早’字”的案例,选自于鲁迅文集《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该案例详细展现了“鲁迅小时候因父亲生病,而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某天上学迟到而被先生教训,并在说桌上刻‘早’字以提醒自己学习要自觉、要早到的故事”。该案例包含着意志自觉的核心要义:被先生训斥,认为“睡懒觉而迟到”,只是“默默回座位,并未辩解”,是“勤于观察、爱岗敬业和责任意识”的体现;“默默在课桌上刻‘早’字提醒自己”是“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与实践意识”的表达;“兼顾学习与家务”是人文情怀的展现。
教学思路:首先,从案例故事的角度导入,实现对“意志的自觉性”从个案到普遍意义的含义理解,包括自觉性的定义,以及非自觉性的两种表现;其次,结合“鲁迅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案例,帮助学生从思政元素融入的深层面和广维度深入理解这一含义;再次,回归小学生自觉性品质发展规律本身,去探讨面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该如何培养其自觉性。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启发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推送
雨课堂推送鲁迅生平简介视频等相关资料——发布预习课件——明确课堂学习核心目标指向——意志自觉。
(二)案例导课
1.故事导入:初中时期,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写的充满童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在课桌上刻“早”字的行为,也被曾经的我们深入模仿,但若从我们现有的视角再次赏析却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2.案例呈现:PPT文字呈现这一案例,并引出刻“早”的内在动因——自觉。
(三)学习新知
学习活动1:通过课前的推送资料,你认为鲁迅成为一代文豪的原因何在?(随意抽人,教师随机指引方向,其他同学评论参与)教师小结:鲁迅成为文坛大家,与其辛勤努力的付出密不可分,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自觉!
学习活动2:在你的印象中何为自觉?案例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迅哥的自觉?(小组围绕问题自主探索并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回归实际生活,深化意志自觉性的理解)教师小结:意志的自觉性和大家在生活的通过感受获得的理解相一致,但故事中的主人公迅哥已然在“偶然迟到”、“被先生训斥”、“默默回座”、“刻下‘早’字”等心路历程中完成了升华与蜕变。源于生活的自觉最终还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学习活动3:面对低中高学段的学生,你认为该怎么培养小学生的自觉性?(小组讨论后分组汇报,教师据探讨情况引导)教师小结:小学生意志自觉性品质还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具有阶段性差异特性。要培养不同阶段小学生的自觉性品质,就应遵循这一规律要求,进行针对性培养。
(四)布置课后作业:从鲁迅的人生历程中,筛选你感兴趣的一段历程,试着分析该段人生历程与一直自觉性之间的关系并简要评论。
四、育人效果
本案例融入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探索兴趣,虽是“旧瓶装新酒”,但贵在学生通过细节研读与分析,发现了另一番新天地。结束后,学生自发搜集资料,或通过百度等互联网平台,或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或深入知网文献平台等去进一步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趣闻趣事,以及通过微博、QQ空间等撰写自己的感悟心得。本案例与意志自觉性的有机融合,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上都产生了较好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