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文史哲学 >> 正文

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价值信念要素引导的 职业胜任力

发布者:李斌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代码N19ZY14037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经管学部

授课对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案例设计者:李斌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运用于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中的知识点人力资源性质(时效性)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根据高校“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本案例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结合学校“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以“中国梦”、“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等主题思政内容,秉持“产出导向”( Outcome-Based Education) 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新格局形式,支撑“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科学素养和道德引领的个人职业发展观。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虚实结合、多轮驱动线上线下双循环学、以人为本立身之基、识数智形势、辨复杂管理环境、知横纵管理模型、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从业者或专家。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以案例在人力资源的”35 岁现象”万花筒学习中,发现正是因为有了“35岁危机”,社会活力才被更好地激发出来,培养学生思辨的人文管理精神;运用发展心理学拐点和生命周期理论透视“35岁危机”,明示将招聘年龄上限设为35岁,具有一定合理性,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通过大数据统计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及任正非、王传福、马化腾等案例植入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品质,才有可能转“危”为“机”;教师通过总结“35 岁现象”的社会客观规律性和转换互补性,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迎接和适应变化,通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古诗引入鼓励学生发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提升职业竞争力和发展力。

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巩固提升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知识储备

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在爱课程(中国大学 MOOC)完成人力资源的性质知识点学习和讨论。应用前人提出的发展心理学拐点和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再通过大量的招聘启示和大数据统计案例确证理论的逻辑展开教学,具有鲜明的现象——理论——现象的认知论特征,是对新商科学生能力目标中通过对人力资源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人力资源属性的学习,加深巩固和提高转危为机有效破解实际问题能力的贡献。

(二)导入新课:课前回顾,设疑引入新课

1.热点追踪:学生根据教师设置问题,阅读了解人民日报《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文章,引入本课内容。教师是课堂的主人——主动邀约提问,引入“35 岁现象”,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发展心理学的拐点和生命周期理论,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启发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人力资源“35 岁危机”和“35 岁成功”的案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学习明确、理解职业成功者与职业平庸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互补,促使年轻人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职业发展理念。

2.案例讨论:实例分析,导学明理(1)师生互动——教师是课堂主体:出示招聘广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的大数据统计案例,设置问题分析,使学生准确把

“35 岁现象不仅有危机,还有成功,训练学生系统辩证分析思维和思辨的人文管理精神(2)生生互动——学生是学习主体:组团学习具体案例,展开讨论。学习小组开展不同行业招聘启示的案例讨论分享:学习小组案例讨论分享,导出“‘35 岁现象’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客观规律性。尽管35岁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影响更为明显”。促进学生对挑战并破解35岁危机”的理解,完成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人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能系统有效破解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植入脚踏实地终身学习的品质。

(三)巩固提升:教师总结提升,学生要树立职业竞争能力,自强不息,脚踏实地。

四、育人效果

教师引入古诗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强化精益求精的价值信念,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转“危”为“机”。通过总结启发理解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在实践中的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具体应用,培养在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需求去次抓主,化繁为简的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德才兼备”的职业胜任力。在智慧树等课程(中国大学 MOOC)平台参与讨论,培养对人力资源现象的洞察和研究能力,点燃学生的求知、创新和探索热情,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