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文史哲学 >> 正文

“揭了盖子,又捅了漏子” ——毛泽东评价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发布者:郑万敏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科学社会主义            

课程代码:N19ZY08010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马院2020级本科生

案例撰写人:郑万敏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五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及其挫折”第三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及失败”。对应的知识点为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案例以毛泽东评价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来全盘否定斯大林为素材,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育人目标:

价值塑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的矛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知识传授:帮助学生了解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了解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以及引导学生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思考。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案例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相继开始进行体制上的尝试性改革。赫鲁晓夫在接手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权以后,看到了苏联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着手进行了一些改革。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上作秘密报告,批判了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

引入案例: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揭了盖子,又捅了漏子”。

“揭了盖子”体现在赫鲁晓夫破除了过去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起到了解放思想思想的作用。而“捅了漏子”则是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把苏联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失误,都归咎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这种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必然会造成党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混乱,导致党的领导地位的动摇,同时也给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混乱。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了毛泽东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毛泽东就此事件还提出了几点意见,他认为,共产主义运动只有一百年多一点的历史,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还不到四十年。在这艰巨斗争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己的错误;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只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而已;斯大林在某些方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但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只不过在学习时要采取分析的态度。

正是这种揭开盖子所起到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提出,我们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四、育人效果

通过引入“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评价”案例,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另一方面,此案例还可以结合本课程第六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第四节“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