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社会学
课程代码:N19ZYMY010
课程类型: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一学生
案例撰写人:郝敏汐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应用于“马工程”教材《社会学概论(第二版)》第十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第三节“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的内容,梳理中国社会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案例以青年费孝通早期的求学经历及1935年与妻子王同惠赴大瑶山调研为素材,通过讲述费孝通弃医从文救国,躬身田野调查的故事,帮助学生感受到费孝通身上所具有的躬身践行、从实求知的田野精神,将心比心、俯身为民的人民立场,胸怀祖国、志在富民的爱国情怀。通过与知识点的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调查的发展,识记调查的类型(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具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思维,初步具有运用恰当的调查方法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培养不怕困难、求真务实、认真求索的科研精神,形成谦虚诚恳的调研态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本案例主要介绍1935年至1938年期间,青年费孝通走上社会学道路、在大瑶山和江村开展调查研究的故事,其中有弃医从文的抉择,有躬身调研的实践,有遗爱瑶乡的悲痛,有无心插柳却成就经典的际遇。在这个案例中,可以从费孝通身上具有的科研精神、人民立场、爱国情怀三个维度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设计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引入教学,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调查的典型代表。在注重实地调查的代表中,围绕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青年时期深入大瑶山和江村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感悟,并进行雨课堂题目测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帮助学生切身领略一代社会学大师的风貌和风采,感受其人格魅力,并通过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学习费孝通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承和融入到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日常学习生活中。
教学方法:教法包括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学法包括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时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调查研究在中国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呢?
(二)新课讲授
1.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调查有以下典型代表:
(1)呈现描述性的特点,未得出革命的政治结论:陈达(1923)、李景汉(1924)、陈翰笙(1929、1933)。
(2)注重实地调查:李景汉(1928)、费孝通(1936)
2.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费孝通》
3.案例介绍:
18岁的费孝通,考入了东吴大学的医预科,在学医一年后,他深感让人们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社会的贫穷,要治人,需先治社会。于是,1930年,费孝通转入了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在求学期间,费孝通与同系的王同惠相知相恋,在合作翻译《甘肃土人的婚姻》时,她曾问过费孝通: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自己写这样的书?“社会学中国化”的观念进一步坚定着两个人的社会学之路。志同道合的两人于1935年结婚,随后南下到广西大瑶山开展“特种民族”研究。费、王二人事先制定了周密的调查计划,准备在全面调查大瑶山5个瑶族支系的基础上,写一本系统性的调研报告。但遗憾的是,调查途中,向导先行,两人迷途深山。费先生误踏瑶民预设的捕虎机关,木石俱下,砸伤腰腿。王同惠下山求援,又不幸失足溺水,为中国的民族研究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此时,二人仅仅新婚108天。费先生悲痛欲绝,不得不离开大瑶山养伤,在伤势好转之时,就立即整理资料撰写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
1936年7月,在姐姐费达生的建议下,费孝通来到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参观访问并休养。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走入群众之中去交心谈话,以田野调查方式,全面反映村民生产、生活状况,写出了“人多地少、工农相辅”的苏南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变迁的原因过程,据此得出改革的动力和方向。随后赴英留学的费孝通在此次调研基础上,完成了《江村经济》一书,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功成名就之时,费孝通却没有遵从导师为他所做的规划,而是回到了处于战火之中的祖国,投身到以文救国的热潮之中。
从1936年初访江村,费孝通一生中共去过开弦弓村26次,围绕中国现实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他的一生行走在田野之间,将生命与乡土融合,始终坚守从实求知的田野精神。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4.素质养成与能力提升
(1)分组讨论:从费孝通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躬身践行、从实求知的田野精神;将心比心、俯身为民的人民立场;胸怀祖国、志在富民的爱国情怀。
(2)长江雨课堂测试:
【单选题】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调研属于(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多选题】费孝通在江村调研时采用的方法是(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三)课程小结
作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从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以文报国”的目标,积极投身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一生致力于通过田野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开展学术研究,彰显出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最终从寻访“田野”到通向人民的“心野”,始终心怀人民。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费孝通以江村为调研对象,有人批评他以“江村经济”冒名“中国农民生活”,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同时,学习费孝通精神,结合本小组实践教学中的调研对象的选择,思考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育人效果
在讲授中国社会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时,通过对社会学大师费孝通青年时期的求学、调研经历的介绍,学生能透过案例进一步明晰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并能结合课后实践教学中的调查研究,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综合运用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调研;能形成虚心诚恳的调研态度,在实际调研中与被调研对象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能感受到费孝通身上的爱国情怀,并向费孝通学习,心有大我,肩有重担,树立报效祖国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