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宗教学
课程代码:N19ZY08032
课程类型: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案例撰写人:田垚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教材《宗教学纲要》第二章“宗教的观念与思想”第二节“神灵观念”。对应知识点为“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案例为“从人类的需求出发探究神灵观念的起源”。实现的育人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 掌握神是人类想像力幻想的结果,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分析现实社会中,人类既相信科学又祈求神灵的原因。
情感目标:宽容对待人祈求神灵的行为,理性追求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神灵观,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再指出祈求神灵的作用是使人获得精神满足与生活希望,最后坚定人类只能通过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真正使人更好得生存与发展。
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去理解神是什么(是人的幻想,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为什么人会祈求神(幻想的原因、祈求的作用),以及祈求完毕后又该怎么办(实践改造世界)。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式提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每个人画出自己心中,神的样子,并阐述神的能力。
学生行为:学生画出的神的形象,大多数是跟人、或者动物的构造类似,学生解释的神的权能,大部分拥有全知全能的智慧。
(二)课前导入
教师行为:展示学生画出的神的形象图,及神的能力大小与范围。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神的人格化,其含义之一便是大部分神灵都与人同形。
(三)课堂新课
1.引导式提问:利用雨课堂提问,目的是讲述“神的人格化”的含义。
(1)问题一:你是否就某个目的祈求过神灵?
教师行为:预计问题的答案,大部分的回答为“是”。在回答“是”的同学中,请一位同学详细讲解自己祈求神灵的故事背景和目的。并追问该同学以下问题:
(2)问题二:你是否在祈求过神灵之前尝试靠自己或他人解决苦难?
教师行为:预计问题回答为“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人求助于神灵,是因为人的智慧、权能和存在都是有限的,而神灵的智慧、权能和存在都是无限的。人只有在自身的经验不足以应对生活所需时,才会求助于神灵。
(3)问题三:你是否预设了前提:只要自己的祈祷是虔诚和善意的,神灵就会帮助你?
教师行为:预计问题回答为“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神灵在思想、感情、意欲等方面具有与人相同或相似的性格。神灵具有人一样的好恶和爱憎,喜好人的尊敬,厌恶对它的亵渎,信仰者可以用种种讨好的方式祈求它的帮助,它们也常常因人们对它的亵渎而发脾气,对人降祸示警,进行惩戒。所有这一切,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式,都是人性化的。
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人格化”,不仅指与人同形(大部分),更表示了与人同性。既然神的本性就是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到底如何产生的?应该在人那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恩格斯阐释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的四个要点。
2.播放视频《医院的墙比教堂和寺院听到了更多的祈祷》,内容展示医院里人们面对亲人朋友的疾病和痛苦,虔诚祈求神灵的画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得出祈求神带来的部分正面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相信治理病情的是医生、是医学知识,他才会到医院看病,但为什么于此同时,还要祈祷所谓的“神”的保护呢?
引导学生得出答案:生老病死,一切皆苦,痛苦使人陷入悲伤,特别是面对亲人生命的逝世,更是使人失去了生活的医院。在人类智慧和能力还无法解决的疾病面前,通过对超自然法则的神灵的祈求,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和支撑,给与人们安慰和希望,稳定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所以一个理性上相信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人,仍然可能会在情感和心理上去祈求神灵。因此,我们应给予宗教信仰足够的尊重和宽容。
3.请同学们回想并写出在自己的努力下跨过的困难、完成的目标。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树立信心,坚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光明的未来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我们处在自然社会之中,超自然的奇迹是不会发生在自然社会的,否则自然社会也就是超自然社会了,这是一个悖论。何况,神是适应人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被创造的,既然神的思想、情感都是与人相同性质的,那么当人遇到困难后,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办事,不如依靠实践去改造自然世界,这才符合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
四、育人效果
认知方面,理解神灵观念的产生社会原因,掌握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的内涵。
从情感和心理的角度出发,能更加客观看待祈求神灵的安抚作用,能够允许他人选择精神寄托。
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坚信虽然无法通过超自然的方式去改变事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和劳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人类的疑惑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