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文史哲学 >> 正文

透过“烧烤”迷雾,看清“公仆”本质

发布者:邓佳、黄树彬、段孟琪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课程代码:N19ZYMY017

课程类型:  ¨创新创业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þ专业课程  ¨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思政专业大三学生

案例撰写人:邓佳、黄树彬、段孟琪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运用于第五章“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第四节内容“公务员制度的指导原则”。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针对学生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义”和“利”中的选择存在疑惑及对中外公务员制度的认识较为片面等问题,本案例通过课堂环节1234中问题链和情境教学法,依托游戏、数据、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制度自信,树立正确义利观;通过课后实践环节的作业与思考,加强合作精神,增强风险意识,增强思辨能力。总之,通过问题链教学深挖思政元素,实现知行合一提升效果,组织多维互动做到润物有声。


1:本案例在课堂中课程思政的路径展示图


三、案例内容

(一)创设情境,在激趣导课中引出思政目标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调研最关心的就业问题,通过“快问快答”的游戏形式通过雨课堂进行职业选择投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关注自身职业发展。

(二)师生互动,在探究新知中深挖思政元素

教学环节一:由视频展开,通过“社会热点”解读我国公务员指导原则一

提问:山东“淄博烧烤”火爆出圈是偶然还是有迹可循?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分析淄博烧烤的爆火是人民与政府齐心协力的双向奔赴,由此得出我国公务员制度指导原则之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以知识拓展,探究我国公务员的指导原则二

首先,继续分析“淄博烧烤”案例,将目光聚焦于书写了淄博“烧烤神话”的马晓磊书记,得出“德才兼备”原则是我国公务员制度指导的第二个原则。

其次,深挖我国古代“德才兼备”的深厚历史渊源。利用司马懿《资治通鉴》中的观点论证,佐证我国古代“官本位”的社会氛围、社会心理、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自信。

最后,运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强调“德才兼备”的当代意义,让学生关注政治前沿动态,拥有“德才兼备”的公务员抱负。

教学环节三:以辩论拓展,思考究我国公务员的指导原则三

引用反面案例宝鸡国家公务员夜宵垄断”,讲解我国公务员的指导原则三“党管干部原则”。利用辩论的形式辩论“我国公务员能否追求物质利益?”从公务员是普通公民身份的社会经济权可以追求,但作为公务员应牢记“当官不发财”的嘱托,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环节四:以讨论深化,剖析中外公务员制度差异和对待态度

引例美国“公务员在罢工的公民前卖烧烤”,论证西方公务员指导原则中“政治中立”原则,立即设问:相比我国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立场,西方国家的“政治中立”原则是否更加体现了政治自由?比较分析出我国的政治立场正体现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凸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此外,利用“小组风采”汇报会,骂一骂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足,夸一夸其法治化程度高和制度成熟的优势,直面我国公务员制度短板,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增强对我国制度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

(三)巩固知识,在实践训练中延申思政效果

根据板书回顾所学知识,并布置“寻找身边最有魅力公务员”的视频拍摄和再次职业规划,利用课后作业检验本堂课课程思政的效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强化其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四)歌曲合唱,实现情感升华

PPT展示对学生“立鸿鹄之志,做有志青年”等寄语,通过“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曲实现情感升华。



2:教学思路及思政结合点示意图

四、育人效果

通过本案例的运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性大幅提升,透过“烧烤”热例看清我国“公仆”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扬长避短的态度辩证看待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差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发展观看待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发现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对就业工作的殷殷嘱托,树立了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