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文史哲学 >> 正文

邂逅传统节庆 传承中华文化

发布者:陈慕华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代码:N19ZYMY009

课程类型: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一学生

案例撰写人:陈慕华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十二章第三节“中国传统节庆文化”。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中国传统节庆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紧密结合在一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追求真善的文化象征。其中,清明节既是人们追忆先人的悲痛节日,又是人们反思审视现实、憧憬美好的节日,反映了人们关注人生、珍爱生命的人文意识。七夕节诠释了爱情永恒的主题,曾激励和鼓舞着无数的夫妻、恋人,规范着中国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念,揭示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春节、中秋节等被赋予家庭团结、亲人相聚、庆贺丰收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是尊老、爱老、敬老的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崇尚孝道文化的美好品德。端午节蕴含着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讲述,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传递出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重亲情尚伦理,树立文化自信。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和功能日益淡化。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凸显,传统节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高度关注,传统节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课程内容在讲解6大传统节庆起源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古代节庆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礼仪形式,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庆的现实困境,推动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生活中落地生根,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设计思路:本案例通过“端午节快乐”的互动话题说起,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否赞同“端午节快乐”的说法。在此基础上讲解传统节庆的相关概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相关传说、民俗、诗词,理解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影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四组活动,引导学生从创新传统节庆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自觉传承节庆民俗,助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你是否赞同“端午节快乐”的说法?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8次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讲话节选和《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让学生明确传统节庆亟待保护。

活动二: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申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准备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还不断宣称“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孔子是韩国人”。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韩国的行为?同时反思该如何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三:寒食节家家送钱纸”,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节日。扫墓祭祖烧纸钱、燃香烛、放鞭炮等传统的祭祀方式是导致森林火灾的最大隐患,清明时节也就成为全国各地森林火灾高发期,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甚至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请围绕烧纸钱是不是该废除的陋俗展开观点交锋,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活动四:在文化交流频繁的情况下,西方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进入中国社会并为一些人所喜欢和跟从。在此情况下,有人提出将传统文化的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并作为法定节日予以确定。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阵观点交锋。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设计策划一场家庭春节活动方案。

四、育人效果

首先,通过本课程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熟知传统节日民俗,能遵循传统节日民俗习惯,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学生能明白在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传入的冲击下,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一些节日气氛逐渐淡化,并有走向消亡的危险,通过探究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消解大学生在当前“洋”文化激荡对民族文化的消极悲观认识,以更加自信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自觉充当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