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课程代码:N19ZY08005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二年级学生
案例设计者:刘鑫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三章“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市场局限性”。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对传统文本经济学著作《管子》的解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中西方的表现不同,帮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劣性对比,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本节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推送资料
通过线上推进学习材料,学生自主讨论总结,提前梳理知识结构。(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新课讲授
采用教师讲授知识点、翻转课堂展示与学生讨论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坚定“四个自信”)
(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要求,认识到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感。
(2)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文本解读定义市场,《管子·乘马》篇道:“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3)结合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经济案例反思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市场如何在中国发挥作用,强调市场发挥作用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国家政治制度息息相关。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培养批判性思维,用全面和发展的世界观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增强责任担当意识,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之中。
四、育人效果
通过“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的局限性”以及“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三个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财富的增长,商品和资源拥有量的增加,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通过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增加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