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语言学概论
课程代码:N19ZY01017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文艺学部
授课对象:2021级
案例设计者:袁莉容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的知识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为了弄清楚语言起源问题,人类都进行了哪些探索,得出哪些结论,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1.通过解释人们对人类语言起源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了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个难题答案的执着追求就从未停止,虽然中间有很多曲折,失去信心,也远远得不到正确答案,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过人类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
2.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信心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即使在我们这一代人无法解决,但我们的探索可能会给后来人奠定基础。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然科学的成果应用到语言起源问题研究上,推进该问题研究获得新的思考方向和研究方法。这也启示我们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拓宽视野、善于借鉴、改进思维方法。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1.语言起源问题的猜想,人们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给与了回答,但每个答案都无法证明其正确性,这说明在科学道路上,不会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以至于很多人对此问题失去了信心。2.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甚至失败是很常见的,但要抱有初心和信心,大到人类,小到个人,都要有勇于探索、迎难而上的精神。3.现代科学进入了语言学领域后,发现了很多新的证据,这又一次激起了人们探索的激情。这正好印证了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既要有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也要有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拓宽视野,改变思路,善于借鉴和总结,面对问题,继续探索,永不言弃。
设计思路:与课程其他内容相比,本节内容理论性不强,学生容易懂,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主要是提供线索、补充资料、提点思政要素、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思考,均在雨课堂中进行。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1.通过雨课堂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资料查找搜集,弄清楚人们对语言起源问题进行过哪些探索。
2.课中讲解和讨论。
第一阶段:18世纪以前,语言神授说。
第二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思考趋于理性。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逐渐丧失信心。
第四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现阶段,重拾信心。
3.问题讨论:
(1)是什么原因导致语言起源问题的探索如此跌宕起伏?
(2)举例说明人类历史上的类似问题。
(3)从思想和科学的角度来说明人类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追求。
4.课后作业:查找资料,举例说明历史上人们探寻真理的曲折过程,并从任意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写成一篇小文章。
四、育人效果
该案例在语言学课中并不是一个篇幅较多的内容,在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却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我们以时间发展和问题解决程度的推进情况为线索,介绍了对语言起源问题进行探索的几个阶段。
通过对这个问题来龙去脉的介绍,学生们认识以下几点:1.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个人,都应该具备勇往直前、追求真理、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要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不同领域方法和成果的借鉴非常重要,我们要有耐心等待,寻找契机。3.认识自身才能更好认识世界,从而更多地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