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农林理工 >> 正文

化学发展的初期

发布者:邹 琴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化学史与方法论                      

课程代码:N22ZYCH00

课程类型:创新创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部

授课对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

案例设计者: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1.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李约瑟(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

2.在中国,化学初期的发展,根植于本草学和炼丹术;药学的发展是与化学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本草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3.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从理论观念上去阐明五行及万物互相变化的原理,而药学又提供了使用矿物性药物的实践经验。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在化学发展史中有许多灵活运用科学方法的成功范例和失败的教训,能够引人思索、给人以启迪,揭示出古人如何运用想象力,如何进行缜密的实验设计,如何进行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推理,会给我们提供众多生动、形象的学习典范。对于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化学史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化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比如:观察、调查研究、模拟、分解与组合、实验、推理等;这些方法是我们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传授化学史知识的同时,可以揭示蕴于其中的哲学思维,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 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会给人以错觉,化学起源于西方;本课程选择通过对中国古代如葛洪、陶弘景等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相关著作和应用例证等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初期发展历程及早期化学在中国的诞生过程,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在化学发展中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化学发展的哲学基础,客观认识中西方化学发展的区别,同时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设计思路:将学生的资料分享和教师的新课讲授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老师会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分享成果。

老师开始新课讲解。选择介绍《本草经》的部分内容:“丹砂能化为汞”,就是说丹砂(HgS)在加热时能分解成汞。 “水银……主疥瘘痂白秃……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原为丹”,说的是汞能和一些金属生成汞齐,当将汞加热后能起缓慢氧化作用生成氧化汞。这里提到用水银治疗疥疮,是个有价值的临床经验,比其他国家都早。通过这些介绍促使学生了解古人以治疗为目的,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古代的知识都是经验积累,实际上中国的理论体系是阴阳五行说,它不同于西方的科学理论体系,五行说和阴阳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自然界的面貌,因此,它们的结合是很自然的。阴阳五行说的形成,不仅巩固了人们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还进一步触及物质变化的规律。阴阳五行说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在化学史上,它是炼丹术的指导思想;在祖国的医学中,它成为传统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至今在中医学中仍有重大影响。

四、育人效果

学生通过对某一人物或者他们的某个典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挖掘、查证、归纳和总结,并制作6-8分钟的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们积极互动、并展开讨论,课堂氛围活跃。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主动深入的了解中国化学初期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能锻炼主动思考的能力,能拓宽思维,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