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材料科学基础
课程代码:N19ZY07135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部
授课对象: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
案例设计者:金成国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九章“烧结”。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主要指我国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如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传统医药等,是人类文明史和世界科技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科技创新都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就,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如“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量子科技上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但是,在现阶段《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基础理论和成就还是以西方为主,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丰富工科专业课程的人文底蕴,展现中华民族在材料科学领域深厚的底蕴和积淀,拒绝“全盘西化”和“唯西方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创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中国陶器和瓷器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悠久历史,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久为世人所瞩目。案例通过引入中国古代《考工记∙陶人》陶器制作标准和《考工记∙瓬人》原始瓷器制作标准的内容,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自信,完成“传知识”和“育能力”,最终实现 “文化自信”的增强。
设计思路:深挖古代科技成就,科学选择教学案例——有机融入古代科技成就案例,丰富工科专业课程的文化底蕴。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烧结是陶瓷制备过程中关键的一个步骤。烧结过程是一门古老的工艺。现在,烧结过程在许多工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如陶瓷、耐火材料、粉末冶金、超高温材料等生产过程中都含有烧结过程。烧结的目的是把粉状材料转变为致密体。
(一)深挖古代科技成就,科学选择教学案例
从《考工记》、《墨经》、《抱朴子》、《梦溪笔谈》、《梓人遗制》、《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科技名著中挖掘“中国元素”,搜集材料科学领域的代表性科技成就作为教学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科技成就,对古代科技成就多一份尊重与思考,准确鉴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有机融入古代科技成就案例,丰富工科专业课程的文化底蕴
培育工科专业课课程教学新理念,明确坚定“文化自信”优先于“传知识”和“育能力”,改变过去专业课注重“传知识”和“育能力”而忽视“文化自信”的坚定。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加入“中国元素”,有机融入我国古代取得的相关科技成就,力戒崇洋媚外,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自信,完成“传知识”和“育能力”,最终实现 “文化自信”的增强。
具体举例:
1.介绍《考工记∙陶人》 陶器制作标准:
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鬴,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
2.介绍《考工记∙瓬人》 原始瓷器制作标准
瓬人为簋,实一觳,崇尺,厚半,唇寸。豆实三而成觳,崇尺。凡陶瓬之事,髻垦薜暴不入市。器中膞,豆中县,膞崇四尺,方四寸。
四、育人效果
本案例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融入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学生既能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从而激发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科学基础》授课对象为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截止目前共有4届150余人学习该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作为宜宾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