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农林理工 >> 正文

遇见湿地之美

发布者:赵宇莎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名称:遇见湿地之美-人工湿地中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作用

案例应用课程:环境微生物                           

课程代码:N19ZY15048

课程类型:  ¨创新创业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R专业课程  ¨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国际应用技术学部             

授课对象:环境工程

案例撰写人:赵宇莎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应用章节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作用

知识点:人工湿地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以流淌在古人笔端的湿地风景作为切入点,结合27“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从传统自然过渡到现代科技。引领学生感受文化之美,自然之美。中国湿地保护的理念植根于文明古国丰厚的历史文化沃土,新时期湿地保护也正在向科学化、技术化和规范化方向稳步推进。这正应和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新时期法治护航,湿地保护开启全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引领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理念。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从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感受湿地保护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担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理念。增强服务于环境保护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专业素质培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设计思路:人工湿地是环境微生物课程第十章中重要的一节内容。本案例把人工湿地的概念和组成,与传统文化、湿地修复很自然地相结合。旨在讲授人工湿地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理念,增强学生服务于环境保护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讲授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湿地,感受湿地之美

跟着诗词看湿地,处处有景,处处有情。《国风·周南·关雎》中描述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就是踩在湿漉漉的水边。依水而生,逐水而居,霞光映日、鱼跃鹭飞,是我们共同向往的美好生活。中国是全球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古今文学作品中的关于水的意象,为我们打开了中国湿地的万般色彩。从古至今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关注湿地,关注生态,就是关注人类自己;保护湿地,保护生态,也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重新认识湿地,感受湿地内涵

读万卷书,首先要读大自然书写的天籁之书。明确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概念,引用197122日《湿地公约》中的定义。介绍20232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修复”。引出为什么要进行湿地保护,湿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湿地是“地球之肾”,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而人工湿地作为“城市之肾”,在净化水质、蓄滞雨洪、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城市蓝绿空间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水循环和自然水循环之间连接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体现。此处插入视频介绍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的湿地保护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实施把科学保护湿地的理念原则和有益做法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

三、保护湿地、探讨人工湿地发展趋势

承接我国湿地保护的成效来了解我国在人工湿地应用中的工作,我国生态环境部印发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指导意见》等将人工湿地作为污水低碳处理和再生水循环的重要途径。

讲授专业知识,人工湿地的基本组成和作用机理。引入人工湿地工程实例,了解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近年来,人工湿地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中来,用人工湿地再现关雎之景。就生态和环境功能而言,自然湿地的生态和环境功能强大,而人工湿地的生态和环境功能有复杂的不确定因素。

四、作业布置:进行一次湿地实地考察,看看哪里需要恢复。到了现场要考虑湿地对该地区的作用,以及它是否已经退化。


四、育人效果

在混合式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内容使课堂内较为生硬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生动性,有效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自然之美,在内心深处增强了对中华文化价值、环境保护理念的认同。了解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中的担当贡献,学生都尤为自豪,骄傲,也积极的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湿地公园,表示愿意作为湿地守卫者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授课中引入的案例与专业实际结合紧密,实效性强,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反思、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