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农林理工 >> 正文

一图胜万语

发布者:黄梦婷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名称:诸葛亮《做木牛流马法》:一图胜万语

案例应用课程:工程制图                           

课程代码:N19ZY1406

课程类型:  ¨创新创业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课程  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国际应用技术学部                      

授课对象:本科大一

案例撰写人:黄梦婷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制图基本知识及制图规范(第一章)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引入诸葛亮《做木牛流马法》,说明工程制图的特点,一图胜万语,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制图的兴趣和责任感。案例中的诸葛亮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他强调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高度吻合。诸葛亮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历史、中医、占卜、星相、科技等均有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亲手研制“木牛流马”“诸葛连驽”“搭桥枪”“孔明灯”等器具,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还在当时军事战略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大学生养成勤学勤思的学习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和务实崇高的学习理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通过对《工程制图》课程本章节知识要点进行深度分析,结合课程特点及各专业的行业背景,通过挖掘与传承古人智慧,引入诸葛亮研制“木牛流马”历史事件,进而说明工程图样的特点。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

设计思路

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识体系,在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实现育人目标。如下图。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讲授等。

教学过程

在本章节讲授前,授课教师用案例法引入诸葛亮《做木牛流马法》,说明制图的特点,一图胜万语,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图学的兴趣和责任感。学习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及制图相关的国家规范,了解制图学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引入诸葛亮《做木牛流马法》历史典故,让学生走进三国时期,了解木牛流马的由来与作用。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通过《做木牛流马法》启发学生思考关于制图特点,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收集图学在各领域的应用。

授课教师总结并说明制图的特点,一图胜万语,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图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四、育人效果

《工程制图》是工科生的必修课,学习中需要具备着形象的空间思维能力,不断训练学生在识读、描绘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均为大一新生,这一阶段正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专业课入门之前进行思政教育能更早地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党性意识形态,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本节所选择的诸葛亮《做木牛流马法》思政案例是通过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及实践探索,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对本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本专业有了更坚定学习方向,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