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农林理工 >> 正文

加强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精神

发布者:黄彤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名称:加强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精

案例应用课程:《制茶学》                         

课程代码:N19ZY17111

课程类型: 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                

授课对象:茶学二年级

案例撰写人:黄彤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绪论——制茶发展史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茶学是一门融合自然和人文的学科,其人文性源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而茶叶制法形成与发展更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先人们不断思考、累积和总结起来的。《制茶学》的学习是传承和发扬中国茶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制茶历史的过程中,体悟中国茶叶历史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激发学生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积极探索的豪情壮志。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茶叶发展历史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培养努力奋斗的精神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世界上的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世界茶叶主产国种茶和制茶技术都是先后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制茶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世界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制茶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的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制作,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的发展过程,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内在影响外,外在的加工条件和加工方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坚定“四个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茶文化。

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立足课程内核,借助先进教学方法,植入思政基因,建成思政基因编辑课程内核的“1+1”教学创新思路“1”为课程内核,以课程目标为先导,课程内容为主体,优化支撑课程目标的内容体系。“+”为思政基因融入课程建设的技术纽带,具体体现为课程设计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1”为思政基因,以思政目标为引领,依托课程内容和资源,提取优秀思政基因,形成课程思政基因库。

教学方法:线上学习、课堂讲授、情景演绎、课堂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课前安排学习进行专业在智慧树平台自建《制茶学》在线课程通过布置相应的题目来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提前学习和了解。

二)课堂教学

1.准备六大茶类相应的茶叶实物样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直接展示让学生对茶叶有个基本的感官认识。

2.准备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样图片或短视频,讲到对应内容时,通过播放来让学生直观观赏我国古代丰富的茶叶种类和随着科技的进步茶叶的发展历程。

3.情景演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以前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平时的内容积累,通过情景演绎不同茶类的制作。

4.小组讨论为什么我国的制茶历史那么丰富?为什么到了近代时,尤其是机械制茶诞生在国外?为什么深加工产品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国外在引领世界?为什么日本的绿茶在世界上比中国绿茶有名?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制茶历史的过程中,体悟中国茶叶历史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激发学生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积极探索的豪情壮志。

三)课后作业

课后自学,课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或安排学生通过自行查找相应的制茶历史视频内容来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的学习的掌握。

四、育人效果

在课程教学时,能够明显感知到学生的从最开始了解到我国悠久而又丰富的制茶历程和茶叶种类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但随着后面的内容的讲解,也更感受到学生的对国力衰弱造成的近代制茶的落后的无奈与悲哀,但是学生们并没有懈怠,通过教学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不断学习、不畏艰难、分发图强、积极探索的好奇怪壮志,以及努力为我国的制茶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