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农林理工 >> 正文

基础决定品质 品质决定未来

发布者:黄彤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名称:基础决定品质 品质决定未来

案例应用课程:《制茶学》                         

课程代码:N19ZY17111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                

授课对象:茶学二年级

案例撰写人:黄彤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第二章——茶鲜叶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茶鲜叶是一切茶叶加工的基础,鲜叶的质量极大地决定了茶叶品质的高低。茶叶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对脱贫攻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2020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专门察看茶园种植情况,与现场茶农亲切交流。习近平说:“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2021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总书记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而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茶鲜叶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

作为加工茶叶的基本原料,鲜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的优劣,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基础。在制茶过程中,鲜叶内含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鲜叶的物理特性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最终形成特定品质风格的茶叶。因此,茶叶品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技术。鲜叶质量是内在根据,制茶技术则是外在条件。所以,要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就必须了解鲜叶内含化学成分,以及鲜叶质量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和制茶技术,以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茶产业作为经济扶贫的重要抓手,发展茶叶种植,是一条可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茶叶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到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村民通过务工,每年都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多种渠道,发展茶叶种植,增加收入。

设计思路:在本内容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立足课程内核,借助先进教学方法,建成思政基因编辑课程内核的“1+1”教学创新思路“1”为课程内核,以课程目标为先导,课程内容为主体,优化支撑课程目标的内容体系。“+”为思政基因融入课程建设的技术纽带,具体体现为课程设计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1”为思政基因,以思政目标为引领,依托课程内容和资源,提取优秀思政基因,形成课程思政基因库。

教学方法:线上学习、课堂讲授、讨论和课后其他平台自学等形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课前安排学习进行专业在智慧树平台自建《制茶学》在线课程通过布置相应的题目来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提前学习和了解。

(二)新课讲授

1. 准备不同颜色(浅绿、深绿、紫色)茶鲜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直接展示让学生对茶鲜叶有个基本的感官认识。

2. 准备大叶种、中小叶种茶鲜叶制作的红茶等茶类,讲到对应内容时,通过展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叶种所影响内含物质成分进而影响成品茶叶的最终品质。

3. 小组自学和讨论,针对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这一内容,采用小组自学+教师讲解形式,因为在上学期学期已经学习《茶叶生物化学》等课程,此部分内容已经涉及,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结合《茶叶加工类课程综合实习》时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享相关实习经历,并结合本节课内容进行讨论和讲解,使进一步能够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5.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茶产业及相关的论述进行讲解,让学生树立为茶产业奉献的决心和动力。

(三)课后作业

课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找自己家乡茶叶种植的情况,并对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四、育人效果

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知茶产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意识,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以茶鲜叶为比喻,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发展,才能塑造更加优秀的未来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