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识蛇、防蛇、保护蛇——从中国蛇文化说起
案例应用课程:动物学野外实习
课程代码:N19ZY06051
课程类型: ¨创新创业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课程 þ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 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
授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
案例撰写人: 吴亚勇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爬行类野外实习及爬行类分类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人物故事、优秀案例等思政资源,发挥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做到“理”“实”结合、“情”“境”合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引导学生学习、激励成才成长,同时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中国的蛇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诸如伏羲、女娲这种人类神话中的祖先,又或者治理了滔天洪水的大禹,在历史记载中都是以人首蛇身(或人身蛇尾)的形式出现。蛇还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黄道十二宫,中国人对蛇的好感可见一斑。此外,《白蛇传》中白素贞与许仙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着实让人悠然神往。因此,在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引入中国的文化故事,可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设计思路:中国文化故事导入——蛇类基本知识——认识蛇的两面性。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
以蛇类为核心的爬行类野外实习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实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巩固蛇类分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蛇类采集、毒蛇防范、标本制作等基本工作能力,熟悉常见蛇类的鉴别特征、知晓危险性蛇类的防范方法等,同时树立动物保护意识。
在中国文化中,蛇无足而行及它与生俱来的独特的杀伤力,人们视之为神的意志,逐渐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语,人类对蛇既敬且畏。毒蛇咬人,造成蛇伤,中毒严重者,如果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蛇对人固然有危害的一面,但是也有许多方面可以为人所利用。以毒蛇而论,它们仅是蛇类中的少数种类,其中危害较大的更少。另一方面,蛇类也是重要的医药资源,很多蛇类全身都是宝(如蛇蜕、蛇毒等),经过处理后,按一定的剂量和方法,可用来治疗人类的某些疾病;此外,蛇类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通过大量捕食昆虫及鼠类等而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类对人的害和利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当我们积极开展蛇伤预防工作的同时,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蛇类,降低蛇伤发病率,又将捕得的蛇类加以利用,便可将蛇类的害化为利。所以,在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介绍蛇类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蛇类,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在漫长的发展中,人类对蛇类生物的习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而这一切又都如实地反映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对危害社会而又能力卓著的人习惯性地使用“牛鬼蛇神”等词语,对于狼狈为奸者形容“蛇鼠一窝”,这是带着厌恨情绪的语言表现。对于蛇,我们有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打草惊蛇、虚与委蛇等一系列成语,蛇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可见一斑。进入近代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蛇类的分类学、生态学研究,使得人们对这个类群的了解更多。因此,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可以介绍已故赵尔宓院士的蛇类研究故事(野外和实验室),激励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努力成长成才。
四、育人效果
从中国蛇文化谈起,引申到蛇类的识别、防范和保护,内容生动有趣,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学习、激励成才成长,并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整体来看,通过爬行动物的野外实习,多数学生克服了对蛇类的恐怖感,加深了对蛇类这个类群的了解,提升了毒蛇的防范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部分女生从最初的怕蛇到主动要求跟随专业教师开展蛇类的研究工作,并通过本科4年的训练,顺利考入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从事动物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