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农林理工 >> 正文

蔬菜的“永生之旅”

发布者:陈豫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名称:腌制保藏

案例应用课程: 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                       

课程代码:N19ZY17093

课程类型:  ¨创新创业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课程  √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  农林学部                          

授课对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

案例撰写人: 陈豫


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案例应用于蔬菜腌制保藏,对应知识点腌制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腌制保藏的原理。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果蔬加工工艺(四川泡菜、宜宾芽菜)及其传承和发展的认同,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起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果蔬加工工艺及其传承和发展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遵守职业道德,保障食品安全。

 设计思路:知识点提炼——问题引入——总结要点。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讲授等。

 教学过程

1)讲述腌制的概念:让食盐或糖渗入食品组织内,降低其水分活度,提高其渗透压,或通过微生物的正常发酵降低食品的pH值,从而抑制腐败菌的生长,防止食品的腐败变质,获得更好的感官品质,并延长保质期的储藏方法称为腌制保藏。

问题引入:腌制可以防止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物贮存期。蔬菜腌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蔬菜加工方法,由于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容易保存、产品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为其他加工品所不能代替,所以蔬菜腌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哪些果蔬腌制品呢?举例说明?

总结回答,引入我国蔬菜腌制的传统方法。

我国制作加盐的酱腌菜的历史甚为悠久,可能起于周代以前。古籍中的“菹”zu字,指将食物用刀子粗切,也指这样切过后做成的酸菜、泡菜或用肉酱汁调味的蔬菜。至汉以后,“菹”字泛称加食盐、加醋、加酱制品腌制成的蔬菜。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豆豉chi姜,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证据,是世界上贮藏最久的酱菜。我国制作酱菜的调料,主要有盐、酱、酒糟、酱油、糖、醋、蜜、虾油、鱼露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的“菹”共数十种,大多是盐醋制品,是酱腌菜工艺史上极重要的史料。至明、清时,酱腌菜水平达到最高点,品种极为丰富,这是我国人民对人类饮食文明特有的贡献。今之酱腌菜产地甚多,遍及全国各地,都是富有特色、驰誉中外的产品。重庆涪陵榨菜、四川泡菜、宜宾芽菜、北京大头菜、江浙酱菜

2)讲述腌制食品类型:

A按主腌制剂分:腌渍;糖渍。

B按发酵 与否分:发酵性腌制品、非发酵性腌制品。

问题引入:了解了腌制食品的种类。同学们经常吃腌制品吗?腌制品中的硝酸盐是如何产生的,研制过程中有时如何变化的?

总结回答:腌菜很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这种物质对身体不利。

如何科学认识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的前身是硝酸盐。新鲜的蔬菜中有很多硝酸盐,硝酸盐本身没有毒性,但是在腌制过程中经过一些细菌的“硝酸还原酶”作用,就会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它一旦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就会把体内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让红细胞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在胃里面和食物中的氨基酸和其他胺类物质结合成“亚硝胺”,这可是一种强致癌物。蔬菜在腌制和贮藏初期,亚硝酸盐含量较低,但由于发酵初期杂菌(肠杆菌科细菌和真菌等)的硝酸盐还原酶作用,蔬菜中大量硝酸盐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含量急剧增加。随着发酵体系中氧气的减少,乳酸菌的生长导致pH值降低,杂菌的繁殖受限甚至死亡,乳酸菌逐渐演变为优势菌群。由于乳酸菌代谢产生的乳酸及乳酸菌自身的酶系统,使相当一部分亚硝酸盐被降解,也削弱了还原硝酸盐的能力。至发酵结束时,亚硝酸盐含量降至最低点,甚至消失。一些餐馆为降低成本,可能没有等到足够长的时间就把腌菜拿来做菜,而且食客们吃的数量又比较大,容易造成事故。

制作和食用泡菜,除了关注亚硝酸盐之外,还需要关注所用添加剂是否存在超标使用的问题。在生产中,常会出现防腐剂超标、糖精超标、亚硫酸盐超标等。相比于亚硝酸盐,虽然这些添加剂毒性都很小,但毕竟超过国家标准,应属于不合格产品。

四、育人效果

通过这种提问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教师更容易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采用课程相关问题自然引入思政主题,学生乐意接受,并感受颇深,立志遵守职业道德,维护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