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农林理工 >> 正文

担当责任,突围卡脖子

发布者:朱利红 周耀东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大数据程序设计(Python             

课程代码:N19ZY11022

课程类型: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

授课对象:本学部各专业学生

案例设计者:朱利红 周耀东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一章第一节Python课程导论”中的:“Python概述及应用”。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定面临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当今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着国家科技的发展前景。本案例以“中美大数据背景下的一场战争”为例,引入大数据的概念,导入大数据和Python的关系,分析当下的国产生态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大数据和Pytho的相关概念,了解本行业的国际国内现状,树立科技强国的理念,以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中美大数据背景下的一场战争”为例, 在中美这场大数据背景下的渗透与反渗透、抹黑与反抹黑、卡脖子与突围斗争中,让学生了解掌握大数据技术,走在技术前沿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了解中国并进一步思考讨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根据这一场战争中,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表《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增“四个自信”,从而坚定学生政治方向,激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进行胸怀理想、科技报国的信念培植。

设计思路:案例导入引出大数据的概念,讲解大数据和Python的关系,分析国产生态,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本案例引出大数据的概念,由此导入大数据和Python的关系,进而层层展开教学和思政教育,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思政元素紧扣知识点。

1.大数据是什么?引入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数据是什么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坚定学生政治方向,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介绍Python和大数据的关系,讲解Python的特性。在了解大数据是什么后,引出处理分析大数据的程序设计语言Python。Python是当前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优选语言,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方面,有很多有用的库,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Python是一种开源语言,它还支持多个平台:因此,可以轻松移植到另一个平台。

3.根据当前的科技巨头和顶级行业参与者应用python的情况,基于开源,分析努力建立适应国内的国产生态,避免被掐脖子、被割韭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

如:Google使用Python作为三种核心语言之一。Google搜索引擎和Google Spider的组件是用Python编写的。Instagram是一个社交平台,每天有4亿活跃用户共享超过9500万张照片和视频。Instagram最近已与Django结合使用Python,该Django也是基于Python的框架。亚马逊会分析其客户的购买和搜索习惯,以便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建议。他们使用Python机器学习引擎与庞大的数据库进行集成。

国内来看,这些年的科研水平进步很快。以计算机视觉为例,顶级会议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华人已经超过半数。借助开源,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强联合,使生态系统中的每个个体的能力都得到成倍的增长;另一方面,对被排除在生态之外的竞品,形成强大的技术壁垒。如美国的Google的Android生态,苹果的软硬件结合生态,Nvidia的CUDA生态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成为美国长臂管辖的帮凶。很多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大量的研发成本需要足够的用户去稀释成本。造一个芯片的成本和造一千万个差别不太大,但是有强大生态支持的畅销产品,均摊到每个产品上才能做到价格亲民。例如,即使华为生产出了昇腾910芯片以替代Nvidia V100等,但是由于相关配套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用户习惯等生态环节几乎都是Nvidia的CUDA系列支持的,华为的生态推广也会受阻。

四、育人效果

本案例的选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对行业现状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四个自信”和科技强国意识,在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危机感中,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勇担历史使命,学习目标更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