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农林理工 >> 正文

进位计数制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者:黄 艳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计算机基础                       

课程代码:N22XGRG001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学生

案例设计者: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案例通过课前自学、学习测试、教师讲授等方式,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单位和换算,熟悉并掌握常用数制(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以及各进制之间的转换和大小比较。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在学习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常用数制以及各进制之间的转换时,通过介绍《周易》、中国古代十进制、十六进制的渊源,让同学们一起领略了中华传统智慧。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在课程实施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了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前世今生,既生动形象,增加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先进文明,感受到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主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设计思路: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学生已自主在线学习教材相应内容;见面课包括三个环节:学习测试、知识补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要采用练习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课前学生已自主在线学习了教材相应内容。

(二)新课讲授

1.学习测试

通报学生线上学习进度,然后学生在万维考试系统中完成学习检测,最后,通报检测结果,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知识点。本过程主要检查学生在线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2.知识补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

1)知识回顾

回顾常用数制及数码、基数和位权的概念。在介绍常用数制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前世今生,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

十进制的由来

很久以前,黄帝和蚩尤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黄帝大获全胜。俘虏了不少蚩尤俘虏,怎么统计战俘呢?

l 他们用双手来统计,一根指头代表一个战俘;

l 超过10怎么办呢,他们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打一个结,表示十个战俘。

l 到了商代形成了完善的十进制记数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记数法。

l 从当前已经发现的陶文和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当时已能够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十三个数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

二进制的由来

二进制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一本著作有着莫大的关联—《周易》;

“逢二进一”这种运算方式最初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的,在他的《论中国的哲学》这本书中说明了中国古代八卦给予了其灵感。

中国古代的16进制

我国古代16两算为1斤,“半斤八两”等,说明我们称重就是采用的十六进制。

2)常用数制之间的转换

首先讲解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介绍方法,举实例,整个转换过程在黑板上以板书形式计算(或以课件动画方式演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十进制转换为八进制。采用类推方式,让学生得出十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的方法,同时学生随堂进行转换练习,回答结果,一些较复杂的转换请学生上台演示转换过程。

3.拓展学习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归纳出各种进制之间转换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得出结论。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有没有将很长的二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或十六进制的快速转换方法(虽然可以借助十进制,但过程繁琐),如果直接转换,应该怎样进行?课后收集我国历史上还使用了其他哪些数制(比如十二进制、六十进制)。

四、育人效果

本案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堂中有测试,有新课讲授,有学生发言,形式多样,不易造成疲劳,可以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昂,课堂氛围好,互动较多。同时,也使得学生领略了中华智慧,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成就辉煌,增强了文化自信,坚定走向文化强国的自信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