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课程代码:N19ZY03042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智能制造学部
授课对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一年级学生
案例设计者:张 桐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标准件与常用件”中的“螺纹的形成”。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案例以“倪志福钻头”为主题,讲解了“倪志福钻头”的诞生过程及历史意义,讲述了倪志福在艰苦奋斗中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与工程观念,了解学科的产生、发展和最新进展。初步形成对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系统认知,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努力奋斗、自主创新,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攻坚克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倪志福钻头”是由倪志福于1953年改进研发的,解决标准麻花钻负前角大不利于切削的问题,在工作效率、钻孔精度、钻头寿命等方面更具优越性。其采用了修磨成特殊形状的切削部分,将标准麻花钻的“一尖三刃”磨成了“三尖七刃”,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倪志福通过自己的摸索为祖国建设贡献出力量,踏实肯干、迎难而上、体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思路:一是培养创新性思维、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中,应该渗透大国工匠精神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专业知识+课程思政、培养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入“倪志福钻头”事例,并结合工程制图中的标准件与常用件,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中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倪志福钻头”等象征意义“问题”作为导学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付诸行动。实践性教学,在课堂上将结构用实物和三维的形式演示出来,解决学生对结构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
根据“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特点、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设计标准件与常用件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问题驱动、情景导入、知识点讲解、思考讨论、课后练习5部分。
(一) 问题驱动
在本课程中,首先教师要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学习方向,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标准件与常用件》?”要在教师引导之下鼓励学生思考,确保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 情境导入
教师要为学生展示视频“倪志福钻头”。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零件是构成机械的基本元件,是组成机械和机器的不可分拆的单个制件。此时教师就会提问学生:“大家为什么要学习《标准件与常用件》,以及为什么要将零件划分为标准件和常用件?”。在情境导入+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联系到自己的专业与所学习课程,思考心中疑惑,并与教师展开讨论。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 知识点讲解
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螺纹,其中包括了内螺纹和外螺纹。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螺纹的形成、加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记忆新知识,理解规范操作的必要性。随后,教师也会教授学生常用标准螺纹的种类和作图,掌握工程制图中常用标准螺纹的规定画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新知识点,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
(四)思考讨论
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内容,巩固已学习知识并付诸实践应用。
(五)课后练习
通过课后练习对课堂内容查缺补漏,及时完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完善学习评价体系。采用分组考核、作业、报告、小组作业、自评、同学互评等多元的考核方式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四、育人效果
本课程采用层层追问方式与用实物和三维形式演示的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分享感受,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分享,让学生掌握“螺纹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评价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倪志福踏实肯干的匠人精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保持热情、坚持奋进、自主创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