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生理学
课程代码:N19ZYTY010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体育与大健康学院
授课对象: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
案例撰写人:石 璐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通过医护人员在新冠疫情中的先进事迹以及班上同学自己在疫情中所作的努力和贡献,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勇于担当、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通过呼吸系统疾病如气胸等,让学生体会病人的疾苦,逐步养成自觉地关心、爱护、尊重护理对象,立志在将来能更好地对呼吸系统病人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通过设计“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抗击新冠疫情的先进事迹”以及“我在疫情中做出的贡献和努力”的导课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诸多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对学生潜移默化开展思政教育,将“四个自信”、家国情怀、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以及真善美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思政教育目标;在讲解肺通气的动力以及胸膜腔内压知识点时以“铁肺人”以及“气胸”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并学会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设计思路:本次课通过“课前导自学——导入新课——回顾知识——讲授新课——翻转课堂——总结提炼——复习预习——课后导拓展”八个环节,通过课前发布学生自学任务,课中引入本案例,课后指导医学实践和调查研究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学:
发布任务要求学生查阅新冠疫情相关资料(新冠肺炎知识、医护人员抗疫的榜样力量及抗疫故事)以及预习本次课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呼吸道和肺的解剖学知识,为新课内容作铺垫。
(二)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引出呼吸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要求学生讨论发言“分享最美逆行者”,分享所知的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先进事迹以及自己在疫情中做出的贡献和努力。通过问题式启发、集体讨论,新闻图片的展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诸多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对学生潜移默化开展思政教育,将“四个自信”、家国情怀、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以及真善美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三)讲授新课:
1.概述:结合第四章循环系统的知识及多媒体图片,引出呼吸概念、意义以及呼吸的全过程。
2.第一节 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解释肺通气的两个动力,以临床急救以及“铁肺人”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拓展:人工呼吸,同时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并学会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2)呼吸运动:首先结合图片和动画演示呼吸肌的解剖结构以及肋和胸骨的运动,然后以结构图的方式展示呼吸运动的整个过程,最后总结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特点。接下来请同学到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实践感受、描述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并思考探究临床问题。
(3)胸膜腔内压:结合图片,回顾胸膜腔的概念及特点,以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理解胸膜腔的结构和作用。通过讲解胸膜腔内压的测量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胸内负压的形成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生理意义。最后引入气胸的临床病例,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翻转课堂:让学生展示课前任务,并提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评价机制。
总结提炼:以结构图的方式整理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归纳总结重点内容。
(四)课后导拓展:
以课题驱动学生去社区、农村、医院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健康服务实践。
四、育人效果
本次课通过问题启发式导入,以医护人员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先进事迹、班上同学自己在抗击疫情中做出的贡献和努力等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引起学生共鸣,对学生潜移默化开展德育教育,将“四个自信”、家国情怀、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以及真善美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担当、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不断的健康服务实践挑战中心系家国、坚守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