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案例分享 >> 教学案例 >> 艺体 >> 正文

文化宝藏,小品之根

发布者:范钦润 [发表时间]:2025-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案例应用课程:景观小品设计 

课程代码:B1202409

课程类型:¨创新创业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课程 þ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艺术与产品设计学部

授课对象:环境设计专业

案例设计者:范钦润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景观小品的发展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秉承“先内化于心,后外化于形”的教学理念,坚持“小品”与“文化”结合的主线,引导学生“从文化中认识小品,从小品中解读文化”,了解文化与小品融合的路径,同时又在小品中诠释文化的精神,思考文化的魅力。通过课程学习,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人文素养内涵,树立文化自信。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从中国古典园林起源的囿,到秦汉的宫苑,到北宋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到颐和园,到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再到当代俞孔坚的中山歧江公园,景观小品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采用鸟瞰式视角,用剪辑好的视频解读景观小品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化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之心,充实人文素养内涵,明确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树立文化自信,启发学生挑战自我。

设计思路:首先,从景观小品发展的历程,找到“本”;其次,从景观小品发展的历程,寻到“魂”;最后,从景观小品发展的历程,握住“根”。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从景观小品发展的历程,找到“本”。这部分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生硬而缺乏兴趣的内容。因而借用剪辑好的视频资料从当下到过去的倒叙的方式探究景观小品的前世今生,试一试在惊叹清明上河图用笔、用色的同时,能否打开脑洞问问其间的栏杆、廊桥、山石、门头、招牌是源于什么样的人?又用于什么样的人呢?植于五千年中华优秀文明,从而关注历史、思考文化。

(三)新课讲授

从景观小品发展的历程,寻到“魂”。从蘭朝的囿,到秦汉的宫苑,到北宋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到颐和园,到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同样的山石选材偏好,相似的廊桥设计语言,倔强的花木选择,不变的颜色倾向,最终的天人合一,全都源自灵魂深处的认同。在悄然植入榜样力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之心,充实人文素养内涵,明确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从景观小品发展的历程,握住“根”。当代景观设计师俞孔坚设计的中山歧江公园,虽没有清明上河图里的小桥流水,也没有颐和园里的山石,却让中山市民流连忘返,各地人事慕名而来的原因是它即中山歧江公园,它也粤中造船厂,它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火红的生命记忆。设计师找到了“本”,寻到了“魂”,握住了场地的历史和文化这个“根”,其结果也是令无数人由衷信服的,只有尊重历史文化,才能做出人们愿意无数次踏足的设计,是我们景观设计师不能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做好景观小品设计的自信。

四、育人效果

本次微案例采用鸟瞰式视角,运用倒叙方式教学,植入剪辑视频学习,从课堂氛围可以肯定剪辑编排的视频能让学生轻松梳理出景观小品的发展历程,从而将重点放在关注历史、思考文化与景观小品设计的关联。通过榜样设计的植入,让学生们从文化中认识小品,从小品中解读文化,有了文化自信,从而明确了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