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服饰配件与设计》
课程代码:N19ZY12137
课程类型: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艺术与产品设计学部
授课对象:产品设计专业大学三年级
案例设计者:黄晓瑶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案例适用于应用于《服饰配件与设计》课程第二章“首饰设计”第一节“国内外首饰发展背景”中“中国首饰发展、金饰品及工艺”。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我国服饰品发展历史悠久,是增强服饰品文化自信的底气,是弘扬和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为实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服饰配件这些细微末节处筑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国饰品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艺术根基,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该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弘扬和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服饰配件这些细微末节处筑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慕课+雨课堂+课堂讨论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雨课堂进行课前发布推送课前学习资料,课堂中案例教学、研讨后进行小组头脑风暴分享交流(相关交流图文资料将以作业形式提交至雨课堂),最后教师总结引导饰品设计相关思路与方法,结合教学资源(服装服饰工作室硬件设备)发布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课后积极按照设计专题方向做资料收集。相关作业安排会在雨课堂同步发送,课后收集学生相关问题反馈以便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与安排。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小组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推送
课前推荐学生观看《国家宝藏》电视节目2018-12-16第二期-宋金项饰;《国家宝藏·展演季》2021-12-25期:第二单元“流”-花树状金步摇。让学生在课后以休闲放松的方式了解我国金饰品的文化。每位同学准备搜索一件历史饰品文物图片资料。
(一)导入课程
我国首饰品从石器时代——到现代首饰发展
介绍我国首饰品发展历程。自古以来,我国先民们都喜好用各式材料来装饰自己。仰韶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就已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骨笄、玉簪、耳饰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更是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标准。由此可推测,金饰工艺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的进步发展而来,它十分巧妙的利用了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从而达到更精细、更具装饰性的效果。
(二)新课讲授
金饰工艺与丝织、陶瓷、漆器等传统工艺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简单到繁复,从粗犷到精细,从单一工艺到复合工艺,其间又受到其他相关工艺与技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錾刻、锤鍱、花丝、炸珠、范铸、镶嵌、鎏金等工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金饰工艺。
视频演示:以唐式忍冬纹步摇钗为例,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以特制的工具和技法,在金属板上再刻出忍冬纹浅浮雕状图案,接着剔除多余部分,局部镂空,并预留好炸珠与嵌宝的位置。再运用炸珠工艺,将极小的金珠或银珠填入预留位,最后再完成镶嵌与鎏金等工序。随着金饰工艺的进步,新一式不再只是装扮自己的时尚单品,而逐渐演化出成组成套的搭配,并且逐步礼仪化,具有了区分场合、身份的功能。这在历代舆俗制中多有记载,也在我国服饰史中留下了那一抹独有的金奢银华,激发学生的责任使命担当(教学方式:分小组研讨、汇报)
小组讨论:中国首饰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同材质不同工艺表现的精品呈现,请各小组进行主题性讨论,从工艺、材料、造型等方面结合时尚流行趋势进行思考,将收集的饰品图片进行小组分析中国首饰中具有魅力的首饰作品,并进行创新设计思维爆炸图分享。
四、育人效果
学过程中,学生对中国传统首饰学习、讨论和分享,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命感、责任感。对我国悠久的首饰历史相关案例作品学习,让学生对创新首饰品设计跃跃欲试,培养学生为实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