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用课程: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课程代码:N19ZY12086
课程类型:应用创新课程
课程开课部门:艺术与产品设计学部
授课对象:视觉传达专业大三学生
案例设计者:张 莉
一、案例应用章节或知识点
本教学案例应用于课程第七章“珙县蜡染文创产品设计全案”,课程内容在梳理本土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产品市场需求,重点讲授如何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设计适合于旅游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二、案例意义与育人目标
本案例通过对珙县蜡染符号纹样提取,构建了珙县蜡染数字信息库,让学生了解符号纹样提取的方法,提升学生对传统图案的解构能力和数字化图案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践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业,增强学生推动本土文化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三、案例内容
思政元素挖掘:《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这门课程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设计适合于旅游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教学目标,通过珙县蜡染文创产品设计全案的讲解,既引导学生了解符号纹样提取的方法,提升学生对传统图案的解构能力和数字化图案的设计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业,培养学生践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课上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推动本土文化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设计思路:先分析珙县蜡染图案的艺术特征,再解构珙县蜡染图案的组织形式。根据纹样再样本图案中出现的频率,提取高频率的纹样;根据纹样的衍变,提取衍变丰富的纹样,用电脑软件进行规整化处理。处理好的纹样,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进行分类,构建模块化图案设计,创建珙县蜡染数字信息库。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提前在班级群发布珙县蜡染图例300幅,并通过网络、书籍等资料文献收集贵州的丹寨蜡染、安顺蜡染、黄平蜡染和织金蜡染作品。思考:珙县蜡染与贵州蜡染图案异同?
(二)导入新课
观看“蜡小样非遗文创工作室”宣传片,实地参观工作室。了解以珙县蜡染为主题资源如何进行文化提炼和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从而引出本课内容:“珙县蜡染数字信息库”建立。
(三)新课讲授
珙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南部,根据清光绪版的《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溶而绘于布,染后煮布系蜡,显纹如绘。”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扩展名录(编号Ⅷ-25);2018年5月,又成功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珙县蜡染纹样衍变形式丰富,但是其各传承人创作时却是“心中有图,无需样本”,直接在蜡布上绘制出图案,且能保持一致的艺术风格和珙县蜡染特有的视觉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采用了珙县蜡染特有的图形元素,按同样的图案组织规律进行创作设计。
课堂讨论一:通过推送的相关资料学习,分组讨论珙县蜡染与贵州蜡染图案的艺术特征。教师小结:贵州蜡染图案呈现出图腾主题突出,主辅关系清晰的特点,图案元素与组织形式配合,使画面富于神话色彩、具有较强的绘画性和浪漫主义特征。珙县蜡染极少出现大面积的单个形象和多个相同单元组织的四方连续纹样,作品具有浓郁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平直朴实的生活气息,并凸显出区别于绘画性作品的秩序性、装饰性和抽象性。
课堂讨论二:归纳珙县蜡染图案主要的组织形式有哪些?教师小结:珙县蜡染图案主要组织形式有单独图案、适合图案和二方连续图案。珙县蜡染整体图案由一个个“单元图案”进行连接、扩展,来形成更大面积的画面。“单元图案”的组织形式有十米扩展、同心扩展、方圆相切和菱形连缀四种,二方连续有散点式、套线式和综合式三种,适合纹样有联合式、米字形、田字形、回字形、十字形和圆形六种。
课堂讨论三:珙县蜡染图案数字信息库构建步骤。强化本课知识点,激发学生积极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业,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小结:首先,符号纹样提取。根据图案中纹样出现频率和衍变形式提取符号纹样,用电脑软件进行规整化处理。其次,符号纹样分类。根据符号纹样在图案中的位置和作用,分为基点纹样、扩展纹样、围合式纹样和吊穗纹样(由穗根纹样和穗尾纹样组成)。最后,构建功能模块。珙县蜡染图案均可由三个功能模块,即基础模块,外围模块和连接与分割模块组合搭建而成。基础模块由多种适合的图形元素按特定规律构成,是珙县蜡染图案的主体部分。多个基础模块可用连接模块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面积更大的主体部分;也可由分割模块把画面分成不同的区域,在区域内填充基础模块。外围模块则分布在图案主体的外围,以增加画面层次。

图1 珙县蜡染图案模块化设计流程
思考:符号纹样按图案组织形式,能完成珙县蜡染数字化图案设计。完成数字化图案设计,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路径有哪些?
课后调研:筛选一个宜宾文化主题资源,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
宜宾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3000多年的种茶史,4000多年的酿酒史,是五尺道、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一城三带四海”,拥有珙县蜡染、江安竹簧、大坝高装和五粮液酿酒技艺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产品注满文化内核。启发学生对宜宾本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推动本土文化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四、育人效果
从知识认知来看,本案例通过对不同地蜡染介绍,蜡染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珍品,蕴含和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从能力育人来看,本案例提升了学生对传统图案的解构能力和数字化图案的设计能力;从情感和价值观上,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思、增强文化自信,有效培养学生积极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业,增强学生推动本土文化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行动力。